“您的肺部发现了一个结节。”
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肺结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什么是肺结节?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它会发展为肺癌吗?它要怎么治疗?
 关于肺结节
关于肺结节
肺结节是肺部出现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可能由感染、炎症、良性肿瘤等原因引起。
然而,其中也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肺癌——直径超过30mm的病灶被称为肺肿块,其癌变风险相对较高。有调查显示我国约75%的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属晚期,这使得对肺结节的监测和干预尤为重要。
肺结节在形态上可分为实性结节与亚实性结节两大类别。其中,亚实性结节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磨玻璃结节,其内部不包含任何实性成分;另一类是部分实性结节,这类结节同时含有磨玻璃成分与实性成分。
导致肺结节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恶性肿瘤因素:早期的一些癌症,如肺癌等。
良性病变:肺结节成因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错构瘤:属于肺内良性肿瘤的一种。
肉芽肿:多由炎症、感染等引发的增生性病变。
感染因素:涵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及各类真菌感染。
肺内淋巴结:正常或增生的肺内淋巴结也可能表现为结节状。
淀粉样变:因淀粉样物质在肺内沉积形成的结节样病变。
 
肺结节会变成肺癌吗?
临床中CT发现的肺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癌变概率低,无需过度担忧。而直径>30mm的肺结节其癌变可能性更高。
判断肺结节是否高危,可关注三个核心点:
1.看形态:形态越“异常”,恶性风险越大,比如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细支气管征/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
2.看大小:直径>15mm的实性结节,或>8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属于高危结节,需重视并定期复查。
3. 看变化:复查时若结节持续增大,即使初始无高危特征,也需警惕恶性可能,及时进一步检查。
肺结节的治疗
传统上,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来判断性质并制定治疗方案:小于8mm的结节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大于10mm的结节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对于疑似恶性的结节,手术切除是常规选择,但手术本身有风险,且切除的肺组织不可再生。有什么办法,既能治疗肺结节,又不需要手术呢?
近几年出现的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创新性的生物医学疗法。它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或T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增强其活性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些经过“强化”的免疫细胞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攻击结节中的病原体和突变细胞,从而缩小甚至消除结节。
 
与传统手术相比,这种疗法避免了手术创伤和风险,同时还能强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对于不适合手术或希望避免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真实案例:从焦虑到康复
2021年4月,44岁的王先生在体检中发现右肺的磨玻璃结节,较大的一枚直径达7.6mm。虽然医生告知可能是良性的,但王先生仍然深感焦虑。在朋友推荐下,王先生接受了NK免疫细胞治疗。半年后复查时,原本7.6mm的磨玻璃结节完全消失,另一枚小结节也未见踪影。
2017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体检时发现右下肺有4mm结节,到2019年结节增大到15mm,并出现分叶、毛刺等恶性征象。在专家建议下接受NK免疫细胞治疗后,半年后复查肺结节也消失了。
免疫细胞疗法对肺结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杀伤异常细胞和免疫调节功能。
NK细胞能够精准有效地击杀恶性结节中的癌细胞,降低结节癌变风险。同时,它还能积极参与对抗炎症和病毒感染。
对于良性结节,如炎性结节,免疫细胞能够促进炎症消退,有助于结节的缩小和消散。对于具有恶性倾向的结节,则能及时清除异常细胞,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小结
免疫细胞疗法在肺结节治疗领域显示出广阔前景。
2025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发布医学科学部2025年度专项项目指南 (第一批)的通告》,其中设立了“基于免疫力解码的肺结节演变与诊疗”专项项目,旨在系统解析肺结节恶性演变过程中的免疫监视规律和演变特征。
(https://kyy.hfut.edu.cn/2025/0912/c3310a314629/page.htm)
 
研究人员希望发掘用于肺结节精准识别的免疫学标志物、反映其动态演变的免疫学监测指标及可供干预的免疫学靶点,为肺结节的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也能基于前期发现的肺结节演变过程中免疫力变化规律及其效应机制,发现免疫力干预的新靶点,研发免疫力调节药物,为肺结节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随着生命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免疫细胞治疗有望在未来造福更多肺结节患者,为他们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