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院士团队公布干细胞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结果

我国是全球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肝硬化患者高达700万人,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高达46万人。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特征是正常柔软的肝脏组织逐渐被疤痕组织替代,导致肝脏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像结满疙瘩的硬石块。该病通常由长期肝脏损伤引起,如反复酗酒、肝炎病毒感染等。当肝脏长期受到损伤时,修复过程中会错误地生成大量疤痕组织(医学上称为纤维化),这些纤维化组织不仅挤占正常肝细胞的位置,还会打乱肝脏的正常结构,阻碍血液流动。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光滑的肝脏逐渐变得粗糙坚硬,肝功能也随之退化,难以完成解毒、代谢、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


肝硬化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泻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变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黄疸、消瘦、持续乏力、腹水,甚至昏迷等严重症状。


失代偿肝硬化是肝硬化发展到中晚期的阶段,指肝脏长期受损后,其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正常生理需求,导致肝功能严重减退,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病理状态。




肝硬化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肝衰竭。早期阶段患者可根据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病患者严格戒酒)及对症干预延缓病情进展;若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则意味着肝脏的结构已经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此时常规内科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逆转这种结构性破坏。当病情进一步恶化至肝衰竭, 肝移植是唯一能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改善预后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免疫调节、组织修复等功能。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肝内炎症反应,从根本上修复肝硬化病理损伤并改善肝功能。在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探索中,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肝硬化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细胞类型。



2021年11月,王福生院士团队在《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国际肝病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i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 long-term follow-up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分析)的文章,研究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显著改善了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长期存活率。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UC-MSCs最长的随访研究,时间长达75个月。



本研究于北京302医院开展,采用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250例患者(年龄18-65岁,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6个月),随机分配至对照组与UC-MSCs治疗组(每组n=125)。对照组与UC-MSCs治疗组各有10例患者撤回知情同意,失访病例分别为4例和7例。最终111例对照患者与108例UC-MSCs治疗患者纳入主要分析,随访时长75个月。




治疗组患者于研究的0周、4周和8周分别接受三次UC-MSCs输注。研究团队分别于治疗后的0、12、24、48周对患者进行详尽的临床参数检测,以动态监控病情变化。为评估长期疗效,研究团队将随访时间延长至75个月,开展长期的生存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Landmark分析法发现,在13-75个月的随访期内,UC-MSCs治疗组总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该疗法对提升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存活率具有显著效果。




(UC-MSC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生存率)


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UC-MSCs输注对肝功能的具体影响,在48周随访期间发现,治疗组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胆碱酯酶(CHE)水平均显著提升,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这些数据表明,UC-MSCs治疗不仅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还能从蛋白质合成、凝血功能及代谢排泄等多维度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


ALB: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负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其水平升高直接反映肝细胞合成能力改善,常见于肝损伤修复或代偿期。


PTA:PTA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核心指标(正常值75%~100%)。PTA是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提升提示肝脏储备功能和整体预后好转。


CHE:CHE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参与脂肪代谢和神经递质分解,其活性与肝细胞数量和功能直接相关。CHE水平升高表明肝细胞损伤减轻、再生活跃,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改善。


TBIL:肝脏处理衰老红细胞产生的胆红素的关键指标,其下降表明肝脏炎症反应缓解,细胞坏死减少。





(UC-MSC治疗组和对照组48周随访期间患者的血清白蛋白)


在有效性方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减轻肝内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多项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及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提升,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从安全性角度来看,研究团队长期观察显示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上述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是有效且安全的。




小结


上述试验证实了人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通过多机制协同作用,从根本上修复肝硬化病理损伤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显著提高存活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有望为更多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想要咨询干细胞技术相关服务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客服

本文仅做科普分享,参考资料如下:


[1]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i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 long-term follow-up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https://doi.org/10.1007/s12072-021-10199-2



相关 干细胞

18145842518

扫码咨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