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已有超过7.76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700万,全球公共卫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抗病毒治疗和疫苗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广泛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病毒变异和长期新冠症状等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重症患者,预后不佳且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在病毒转阴后仍长期遭受如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新冠病毒如何肆虐肺部?
第一阶段:病毒入侵与炎症启动
第二阶段:肺部“积水”与缺氧危机
第三阶段:呼吸衰竭
第四阶段:康复与后遗症风险
部分重症患者在度过危险期后,肺部可能留下“伤疤”(肺纤维化)。这些瘢痕组织会让肺部变硬,弹性下降,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新冠感染者都会出现肺纤维化等后遗症,大多数患者(尤其是轻症患者)的肺部可以通过修复逐渐恢复,就像皮肤伤口结痂愈合的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特性,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新冠肺炎的治疗探索方面备受关注。
01 免疫调节
MSCs具有调节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减少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释放,恢复免疫平衡,防止肺部的“误伤性破坏”。
02 促进组织修复再生
MSCs可归巢至受损肺组织,分化为肺实质细胞,如肺泡上皮细胞等,替代受损细胞,促进肺组织修复。
03 抗纤维化
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症状,影响肺部正常功能。MSCs通过抑制过度的组织应激反应,减少肺部的瘢痕组织形成,从而防止肺部纤维化的发展,促进肺部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04 抗炎作用
除了调节免疫系统外,MSCs还能够直接分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L-10)。IL-10能让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 “冷静” 下来,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如IL-6)的产生,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此外,MSCs分泌的前列腺素E2(PGE2)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减轻肺部的炎症状态,缓解患者的病情。
临床试验证明:干细胞疗法安全有效
202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发布了一篇题为“Long-term outcom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in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3-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报告,研究团队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新冠重症患者的3年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旨在评估MSCs治疗在新冠重症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101名新冠重症患者,其中65名患者接受了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5名患者接受了安慰剂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的第0、3、6天分别接受了MSCs或安慰剂的静脉输注,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
在三年的随访中,研究团队评估了患者的肺部影像、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测试、生活质量评分(SF-36)、长期新冠症状、新发合并症、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新冠再感染率等指标。
1. 肺部影像恢复:MSCs治疗组在肺部影像恢复方面表现更佳。46.94%的MSCs组患者在三年后肺部CT影像完全正常,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为34.48%。
2.生活质量改善:MSCs组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中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表明MSCs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安全性评估:
研究显示,MSCs治疗在长期随访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在36个月的随访期间,两组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肿瘤标志物水平亦无异常,证实干细胞治疗具有良好的长期安全性。
这项研究通过长达3年的持续追踪,首次系统性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重症患者具有长期安全性,突破了以往短期研究的局限性。
小结
王福生院士团队的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迄今最长的医学数据,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也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想要咨询干细胞技术相关服务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客服
本文参考内容:《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
仅作科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