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人类与癌症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免疫系统的持久战。研究表明,健康的人每天体内也会产生3000-6000个癌细胞,而健康的免疫系统如同“生命卫士”,能精准识别并清除这些异常细胞。但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细胞的战斗力逐渐衰退,导致患癌风险逐渐攀升。
2019年,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和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研究团队在《Oncoimmunology》(《肿瘤免疫学》)发表了一篇题为“T cell receptor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reveals cancer-associated repertoire metrics and reconstitut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and solid tumors”(T 细胞受体的下一代测序技术揭示了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患者中与癌症相关的 T 细胞受体库特征指标,以及化疗后 T 细胞受体库的重建情况)的研究成果,他们经过对健康人、实体瘤患者以及血液瘤患者的T细胞分析后表示:年龄的增加使人体细胞的种类越来越少,T细胞的多样性也会逐渐减少。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NGS测序技术研究了来自健康人和癌症患者的346份血液样本中的T细胞(TCR),获得了大约880万TCR数据集,成为了目前为止最大的T细胞免疫系统数据库。
(蓝色线为健康人T细胞多样性趋势,从40岁开始下降幅度增大)
T细胞的多样性对抵御癌症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T细胞不仅可以对抗癌细胞,还可以帮助我们对抗衰老。
研究团队经过对不同人群的T细胞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在40岁以后,免疫T细胞不仅多样性逐渐减少,衰老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有“战斗力”的免疫细胞大量减少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身体更易遭受外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等威胁健康的问题。面对日益下降的免疫力,免疫细胞将如何帮助机体恢复活力?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揭示,免疫系统衰退的本质是功能性免疫细胞的质与量双重流失。当具有抗癌活性的T细胞、NK细胞等功能性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显著下降时,不仅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会明显下降 ,更会导致免疫平衡失调——这正是衰老加速、慢性炎症迁延、癌症高发等的深层原因。
免疫系统是机体天然的防线,在保卫机体和排除异己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免疫细胞越年轻,其活性越强。年轻时储存健康的免疫细胞,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更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从而降低患癌的风险,成为抵御潜在健康风险的“武器”。
利用好细胞技术及时提升自身免疫力,是当下最可靠的选择之一。
免疫细胞疗法:开辟抗癌新路径
免疫细胞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在一些血液肿瘤上已经取得了突破。
免疫细胞疗法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对抗癌症的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癌症发展,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该疗法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癌细胞,从而有效控制肿瘤发展。
免疫细胞治疗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CAR-T、TIL、TCR-T、NK等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
通过从患者体内提取免疫细胞——T细胞,并对这些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增强其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能力,然后将这些改造后的T细胞重新输入患者体内,从而实现其在患者体内寻找并消灭癌细胞的目标。
CIK细胞疗法:
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疗法,使用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免疫细胞,通过进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让其成为具有更强肿瘤杀伤能力的CIK细胞,然后回输到体内对抗肿瘤。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辅助治疗。
TIL细胞疗法:
该疗法是从癌症患者自身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这些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快速激活和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能更有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溶解和杀伤。
NK细胞疗法:
该疗法通过采集患者自身或供体的外周血,在体外对NK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扩增和活化,增加其数量和活性,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抗病毒等免疫功能。
小结
免疫细胞既是 “天生的抗癌卫士”,也是 “需要科学呵护的战士”。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并结合前沿细胞技术弥补年龄带来的免疫衰退,从 “被动治癌” 走向 “主动防癌”。
而在健康的时候提前储存自身的免疫细胞,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份保障,让免疫细胞保持 “最佳战斗状态”。
想要咨询免疫细胞储存技术相关服务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客服
本文仅做科普分享,参考资料如下:
[1]T cell receptor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reveals cancer-associated repertoire metrics and reconstitut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and solid tumors.
https://doi.org/10.1080/2162402X.2019.1644110